HONDA跨界始祖「CT」車系家譜完整揭露

honda-huntercub-02
honda-huntercub-02


 
HONDA的CT車系擁有近60年的歷史,因此以下將為大家介紹雖然與歷代Super Cub一同成長,但卻為了能夠應付惡劣路況而走向獨自進化之路,容易被忽略的長銷車款「Hunter」的歷史源流。
 
繼上一篇1960年代問世的車款介紹後,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從長銷車款CT90(1966〜)到後繼車款CROSS CUB(2013〜)為止的車款。

CT90 TRAIL90[1966〜]陸續投入創新的技術


將CT200的引擎從OHV改為SOHC的CT90(K0)在1966年問世,排氣量也從86.7cc增加到89.5cc,其他規格基本上可以說是一模一樣,不過在隔年改掉雙齒盤,採用了只要使用撥桿就可以切換減速比的副變速箱,因此雖然是4速變速箱,但實際卻變成有8速的感覺。
 
進步更大的則是1969年式的K1,前叉從底連桿(Bottom-Link)式改為伸縮式(Telescopic),同時還加入了側邊空氣濾清器與上吸式進氣管,因此獲得了極高評價,成為持續推出到1979年的長銷車款。
 

honda-ct90-trail90-06
honda-ct90-trail90-06


【HONDA CT90 TRAIL90】■全長1870 全寬695 全高1050 軸距1220 最低離地高165(各mm) 車重91kg(乾燥重量)■89.5cc氣冷式四行程SOHC 2汽門單缸7ps/8500rpm 0.67kg-m/5000rpm 油箱容量6.5L ■輪胎F=2.75-17 R=2.75-17※照片、規格皆為1973年式
 

honda-ct90-trail90-07
honda-ct90-trail90-07
honda-ct90-trail90-09
honda-ct90-trail90-09

【運動風的心臟加入後方進氣裝置】引擎以運動車款CS90為基礎。1966〜1968年雖然是使用朝前面的側吸式化油器,但是1969年後則是換成了後方進氣+上繞式的導入口。把手下面的空氣濾清器對身材壯碩的美國人來說非常礙事,因此將它改到了坐墊左邊。
 

honda-ct90-trail90-10
honda-ct90-trail90-10

【副油箱列為標準配備】從1972年式起加入單次里程表,並且將裝在左後方的油箱列為標準配備。這個配備絕對是騎到深山不小心遇到沒油時不可或缺的好幫手,容量為1.7L。在CT110變成人氣&基本改裝配備。
 

honda-ct90-trail90-08
honda-ct90-trail90-08

▲考慮到要收納在露營車上的問題,因此從1970年式開始在把手加上了旋轉裝置,只要使用中間的拉桿,就可以將把手轉向90度的讓車輛更容易收納。
 

honda-ct90-trail90-01
honda-ct90-trail90-01


▲大幅更新的1969年式C’T90(K1)。1967年後便可以直接使用撥桿切換二次減速比,實現爬坡力HI 18度、LO 25度的性能。
 

honda-ct90-trail90-11
honda-ct90-trail90-11

▲在北美地區發行的1971年式K3的型錄。(左上)身材壯碩的騎士輕快騎在山中的身影令人印象深刻。(左下)從K1開始採用車架護蓋及前叉防塵套,造型也變得更加有型。(右)。說明上寫明「配備了即使在6000英尺(約1800m)以上的高山,馬力也不會下滑的化油器」。
 

honda-ct90-trail90-12
honda-ct90-trail90-12

▲1972年式K4的型錄,強調透過雙速變速箱(Dual-range)能夠實現8段變速。從這一版開始全新採用了旁邊有鉚釘設計的坐墊。

CT110 TRAIL110[1980〜]加大排氣量、搭載強心臟的決定版


1980年從CT90進化為110,並在北美地區及澳洲開始販售。引擎基本上都採用專屬設計,並將缸徑擴大2mm、行程加大3.9mm,達到Cub車系中排氣量最大的105cc。
 
第一代雖然沒有配備副變速箱,但由於備受批評的關係,從隔年的1981年式開始採用了副變速箱,在澳洲與紐西蘭等地銷售特別好,直到2012年為止都持續從日本進口CT110作為農業與郵政用車。
 

honda-ct110-trail110-05
honda-ct110-trail110-05

▲1982年美規版的型錄。雖然北美版稱為TRAIL110,但型錄上是寫CT110。
 

honda-ct110-trail110-06
honda-ct110-trail110-06

▲北美版將澳洲版沒有的把手旋轉裝置及副油箱列為標準配備,一直生產到1986年為止。

日規版僅僅只出現2年


雖然日本從1981年10月也開始販售,但非常可惜地僅僅兩年就停止販售。由於降低成本的關係,所以是以沒有搭載副變速箱及接點式點火系統的第一代作為原型車。
 

honda-ct110-trail110-07-1
honda-ct110-trail110-07-1

【HONDA CT110】■全長1905 全寬755 全高1050 軸距1220 最低離地高175(各mm) 車重87kg(乾燥重量)■105cc氣冷式四行程SOHC 2汽門單缸 7.6ps/7500rpm 0.85kg-m/6000rpm 油箱容量5.5L ■輪胎F=2.75-17 R=2.75-17 ※以上規格為1982年式日規版的數據。
 

honda-ct110-trail110-08-1
honda-ct110-trail110-08-1
honda-ct110-trail110-03
honda-ct110-trail110-03

【在日本強調戶外風格】在日本國內的型錄上,以「工作靴」來形容這台車。或許是受到時代影響,所以不是使用打獵的照片,也不是使用Hunter Cub的名稱,而是強調出戶外運動的感覺。雖然在當時完全不受到歡迎,但是在1990年代出現熱潮,因此逆輸入了非常多台。
 

honda-ct110-trail110-09
honda-ct110-trail110-09
456
456

CT110 POST OFFICE CUB[1981〜]提高可靠性的澳洲郵政版


雖然現在澳洲的郵政車是使用CROSS CUB,但直到2012年為止都是採用CT110。與標準版的差異在於從6V改為12V,有著穩定的電系及作動非常順暢的正立式前叉,特色是單獨一顆的儀表板,同樣沒有搭載副變速箱。
 

honda-ct110-post-office-cub-01
honda-ct110-post-office-cub-01

【HONDA CT110 POST OFFICE CUB】■全長1905 全寬755 全高1050 軸距1220 最低離地高175(各mm) 車重91.1kg(乾燥重量)■105cc氣冷式四行程SOHC 2汽門單缸7ps/7500rpm ※照片、規格皆為2005年式澳洲版。
 

honda-ct110-post-office-cub-02
honda-ct110-post-office-cub-02

HUNTER CUBRA[1997〜]CT風格的原廠零件出現


到了1990年代後半,Hunter Cub熱潮更加高漲,因此HONDA在1997年推出的以標準版Cub風格的原廠配件「Hunter Cubra」。「Cubra」是Cub專用的時髦零件系列,推出了CT風格的零件,像是上繞式排氣管、引擎下護板、前後大型貨架等8個零件。
 

honda-hunter-cubra
honda-hunter-cubra

▲照片是在1995年東京摩托車展上,配備Hunter Cubra零件的展示車。

CROSS CUB[2013〜]睽違30年之久的新款跨界越野車


在冒險車款歡迎程度高漲之時,HONDA於2013年推出的第一代的CROSS CUB。這台睽違已久的越野風格Cub,可以說是CT的後繼車款。它的基礎是在中國生產且針對澳洲推出的2012 Super Cub C110郵政車。
 
外觀上的特色是固定在車身上附保護蓋的頭燈及腿部擋板,前後使用17吋輪胎加上長作動行程的避震器,車身則是比標準版的Cub要大上許多,後來在2018年交棒給日本生產的第二代CROSS CUB。
 

honda-cross-cub-02
honda-cross-cub-02

【HONDA CROSS CUB】■全長1945 全寬815 全高1150 軸距1225 坐墊高度784 最低離地高155(各mm) 車重105kg(裝備重量)■109cc氣冷式四行程SOHC 2汽門單缸8ps/7500rpm 0.87kg-m/5500rpm 油箱容量4.3L ■輪胎F=2.75-17 R=2.75-17 ※以上規格為2013年式日規版。
 

honda-cross-cub-01
honda-cross-cub-01

▲與考慮到要載運重物的Cub 110 PRO一樣,在前後配備了相同的底盤裝置。坐起來舒服又寬敞的坐墊採用專屬設計,是沒有配備後座腳踏的單人坐墊。
 

img00-23
img00-23

▲將第二代CROSS CUB改成Hunter Cub風格的CROSS CUB Lure magazine特別改裝版,這台車曾經在2019年東京摩托車展的Young Machine展區中展出。

相關新聞頁面

新舊款HONDA「CT125/CT110」徹底比較
HUNTER CUB復活?詳細解構「CT125」概念車款!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