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前面咱們聊了懸吊系統的用意、設計需求以及最常見的Telescopic潛望鏡式(👉 延伸閱讀:【二輪解密】避震對安全超重要?懸吊結構解析與最常見形式揭露!),而總會有人想要嘗試不一樣的做法,不論是解決潛望鏡式本身的缺陷也好、以不同方法嘗試達成「完美」也好,都是為了能讓騎士在操控的過程中可以感受更加的平穩以及獲得更好的靈活度,也因此在前叉這個項目就出現了一些不同的樣貌。

蘇格蘭搖臂狂想曲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 圖片摘自:www.hossack-design.com

70年代名為Norman Hossack的蘇格蘭工程師提出了一項桁架/多連桿式設計,藉由連桿的設置轉移、改變懸吊作動時對於車體的影響,盡可能地將車體維持在水平姿態並平穩地行駛,也因為作動部位的分離,讓減震與轉向的機構分離、從而降低對於操控的影響,而說到Hossack設計應用在現代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BMW的Telelever、Duolever與Honda Goldwing所採取的雙A臂式結構。

巴伐利亞重裝樂章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 圖片摘自:www.bmw-motorrad.com.cn

BMW Telelever在原有的潛望鏡式結構上加入另一組獨立減震機構,原有的「潛望鏡」結構肩負轉向、固定輪組等目的,以搖臂連結下三角台與車架的後獨立懸吊則處理減震作用,好處是在作動分離之後對於轉向的影響會降低,並且對於緊急煞車時前叉瞬間壓縮的點頭效應達到有效的降低,但缺點是因為結構較為複雜,本身的重量以及需要保養的部分也更多需要考慮的部分。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 圖片摘自:www.bmw-motorrad.com.cn

相較之下BMW Duelever/ Honda雙A臂設計用了更複雜的連桿結構分離轉向與減震,採用更近似於汽車Double-wishbone雙A臂的設計,傳統的潛望鏡結構轉為強度更高的而類似摩托車後懸吊搖臂的樣貌、僅作為挾持前輪穩定行駛的用途,前搖臂則以上下兩個A臂與主車架連接,上端為球狀關節對應減震時的作動、下方則為避震器推動減震的方向,而車架端上方為避震器固定座、下方為減震時協同作動的搖擺對應。

日系變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 圖片摘自:www.astra-honda.com

BMW與Honda在雙A臂的專利有所不同的是,Duolever所獨立出來的轉向機構則更直接的由把手端軸處以一組雙連桿連接前搖臂,Honda雙A臂則是在前搖臂上端多了一組轉向軸心與把手控制端相連接,兩者由於實際作動的區塊更小且結構剛性更強,抗扭轉能力也會比潛望鏡式來的更好且同樣能降低在緊急煞車時的點頭,從而提供更加平穩的行駛感受且維持清晰路感,但缺點也同樣是結構複雜、重量與保養上的議題。

Hossack設計確實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也證實當初的想法是可行的,但義大利人對於前叉卻有著自己的主張,包括速克達名家Vespa以及特立獨行的車款製造商Bimota,儘管兩者理念迥然但還是有個共通點—搖臂。

義大利空軍二輪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 圖片摘自:en.wikipedia.org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Vespa招牌的單邊搖臂式前叉借鏡了飛機起落架的設計,利用了延伸支撐桿搭配搖臂與減震機構,前者固定了前後軸高度、後者專用以處理高低落差,在維持車身水平高度的同時又能有效減緩震幅以達到平穩行駛的效果,相比潛望鏡式設計好處在於能減緩緊急煞車時的點頭感、提升在操控過程中的順暢度,雖然在結構上被稱作TLAD且非Vespa專有,但由於避震本身調校難度較高且左右重量平衡會帶來結構設計的困難,過去雖有不少國產速克達採用此類設計、如今卻幾乎只剩Vespa旗下車款仍有。

前後搖臂的科幻美學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 圖片摘自:it.wikipedia.org

速克達對於車體輕盈與便利性自然有所要求,可到了檔車就會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容納所謂「不妥協」的設計,而對Bimota設計師而言,相比潛望鏡式前叉、採用搖臂搖擺式作動的減震方式顯然更加平穩滑順,何不把這樣的設計也想辦法加入前懸吊結構?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直接採用搖臂式的前懸吊會遇到最大的問題是:轉向機制。咱們可以在許多科幻電影、動畫與漫畫中看到這類帥氣的設計,但多半不太能交代前輪是如何傾斜轉向、或是以模糊帶過,而在90年代Bimota的設計師Pierluigi Marconi就提出了名為「Tesi」的設計,除了有近似後搖臂的外型與結構外,受惠於Hub Center Steering輪轂中心轉向這個設計而使得前搖臂得以實現真正上路—以左右各對稱的拉桿控制前輪輪軸轉向控制點,藉由輪轂特殊的設計除了達到轉動的效果外、也能藉由其他支撐加固提供制動系統作動時抵抗的強化效果,而不同時期的Tesi則分別有將避震設置於前端或後端的作法,但主要都是為了柔順平穩地行駛感受以及絕對的力學對稱;然而Tesi也逃不過其他前懸設計的痛點—重量以及製程組裝精度要求高等難關,因此採用類似設計的品牌也是寥寥無幾。

簡單好還是複雜好?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二輪解密】避震之前叉看起來不太一樣!非典型設計四重奏!

儘管提出了許多Telescopic以外的形式,但不論是檔車或者速克達、ADV或者Roadrace,目前絕大多數的車款還是採用了潛望鏡式,其原因不外乎就是重量、結構簡單、減震效果以及綜合表現的權衡,而在後避震又是如何?想追求更好的性能又有哪些作法可以應用?二輪解密之避震篇第三集咱們就會把剩下的部分一次交代完畢!

更多詳細資訊

👉 更多電動車與油電車:https://autos.yahoo.com.tw/car-topics/EV-and-Hybrid

👉 最新上架汽車車款:https://autos.yahoo.com.tw/latest-cars

👉 最新上架機車車款:https://autos.yahoo.com.tw/latest-bikes

👉 更多機車試駕報導:https://autos.yahoo.com.tw/bike-topics/bike-testdrive

👉 搜尋更多新車規格:https://autos.yahoo.com.tw/new-cars/

👉 更多熱門新車排行:https://autos.yahoo.com.tw/popular-cars

👉 熱門中古車排行:https://autos.yahoo.com.tw/popular-used-c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