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險前的三大迷思

買車險前的三大迷思
買車險前的三大迷思

警政署統計2017年台灣A1類道路交通事故肇事主因中,高達94%是因為駕駛人過失。最嚴重前五名依序為「未依規定讓車」占14.02%、「違反號誌、標誌管制」占9.27%、「轉彎不當」占9%、「酒後駕車」占5.93%及「行人(或乘客)疏失」占4.53%,這跟買車險有啥關係呢?因為以下迷思會讓你不知道自己與交通事故的相關性…

迷思一:強制險就夠了

很多人覺得車子有買強制就夠了反正都是保險阿,但很多人都不了解「強制險到底是甚麼」,也正因為強制險是保障駕駛以外的人身傷害,每人死亡殘廢200萬、醫療20萬。依現在求償意識高漲,真的覺得200萬會夠賠嗎?不過若是強制險賠付完之後的差額約300萬對你來說,是「才」300萬,那就另當別論了。

迷思二:用使用率來衡量自己的車險

只要會開車上路,風險發生機率就不會是零,當所有人的駕駛行為或觀念沒有改變時(如上統計),你每次開車出門都是暴露在風險當中,除非你能預知今天在路上的都是優良駕駛、守規矩行人。車險目的不是降低事故發生機會,而是減少你因為交通事故所需付出的損失,例如金錢、時間。所以當大家的用路習慣沒導正時,交通事故產生就跟發生大地震一樣,不能因為近幾年都沒地震,就認為今年也不會發生。

迷思三:保額能折半就別太高,這樣保費也折半

投保第三人責任險時(第三責任險非保不可的原因)對於保額總是有所取捨,甚或保障內容與額度一調再調,深怕保額買太高浪費了。其實很多人誤以為保費跟保額是等比的(如第三人責任險每人體傷、財物損失、超額責任險、乘客險等….),但其實不然,以近期火紅的超額責任險保額1,000萬與2000萬來說其實只差不到幾百元。近年求償意識高漲,這時不如多參考或了解一下近期發生過的案例或判決,權衡一下適當的保額作為主要參考值。

近年來台灣的網路投保越來越盛行,消費者透過網路試算保額與保費變得非常簡單又快速,重點是還能有網路投保優惠,所以真的不需再為了保費兩三百元的價差,而捨棄原本需要的保障得不償失。

保險不能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與損失程度,但它卻能幫助你減輕遇上交通事故時的損失。既然都要為自己與愛車做準備了,就對自己好一點吧。

了解更多保險知識>>

文章來源:新安東京海上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