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文字D中古學院】神奈川「死神」之弟北条豪的Honda NSX堪稱日系車中古市場封頂之作?!東洋法拉利的霸氣值得回味!

NSX-R,感謝友好同業Carstaff執行主編Jason Hu提供。
NSX-R,感謝友好同業Carstaff執行主編Jason Hu提供。

"有鑑於2023年《MF Ghost》動畫即將開播,Yahoo奇摩汽車機車決定從前作《頭文字D》開始,以中古車的角度為所有愛車虎迷們複習這膾炙人口的動漫系列中出場的車款,回顧往年的熱血,以及美好與經典!"

先前在Honda S2000的介紹中(👉 延伸閱讀:【頭文字D中古學院】「神之手」的Honda S2000為何中古售價難以擊墜?!回顧美好年代打造的敞篷本田魂!),不少愛車虎迷們敲碗想瞧瞧系出同門的NSX,因此本篇就決定直接聚焦在這款當年享有「日系四大天王」、「東洋法拉利」等眾多稱號的這款超跑座駕上吧!

終極殺人王火雲邪神

不同於《頭文字D》出場時數輛膾炙人口的車款,Honda NSX車系在裡頭現身的時間不僅短暫,更是作品接近尾聲之際才呼之欲出,這也讓不少人對於NSX曾出現在作品中的印象並不算深刻。但必須承認,作者重野秀一之所以會讓NSX的出場時序放置得這麼晚絕對其來有自,一方面就《頭文字D》系列作品中出場車款的級距來看,將NSX視為最終大魔王般的最後一戰不僅合情合理,整體鋪陳中駕駛RX-7 FD與之對戰的高橋啟介也因此有種以小博大的態勢,加上在多達48冊的漫畫中,平心而論橫跨80-90年代的日系車種,有資格畫入對戰的座駕也都打得一乾二淨,這時NSX再不上場應該也說不過去!

事實上在《頭文字D》中的最後一場賽事,作者想要塑造出「最強的敵人便是自己」的那種臨場感。因此姑且不論就敘述當中主角藤原拓海的對手就宛若自己年輕版的複製人之外,對比高橋啟介的背景,Honda NSX的駕駛者北条豪也略顯近似-有名頭腦派的兄長、人稱「死神」的北条凜,自身「用力」派的個性所塑造的駕駛技術也與啟介相當,加上家中皆從事醫療業等等,因此當Project D車隊若能贏得這最終的比賽也等同超越自我。但別忘了就車身體質來看,對戰NSX無疑是越級打怪,甚至那還是因為比賽場地是山路,加上原先安排好的戰術,這才讓RX-7得以一戰高下。

👉 全館LEGO樂高玩具79折起,滿950元再95折,滿2500元再94折,SPEED CHAMPIONS 系列:Pagani Utopia、Ford GT、Ferrari 812 Competizione、Porsche 963、McLaren Solus GT 和 McLaren F1 LM 一起通通帶回家!

震撼歐陸的妖刀村正

雖然照片看起來有點違和,但NSX車隊在紐約唐人街的2023兔年農曆新年共襄盛舉好像也只是剛好而已。
雖然照片看起來有點違和,但NSX車隊在紐約唐人街的2023兔年農曆新年共襄盛舉好像也只是剛好而已。

NSX的體質究竟有多好呢?先撇除2016年誕生的二代目後繼車款,代號NA的第一代車型與其說是Honda打造的超跑,將其視為F1賽場經驗下的量產市售化車型或許並不為過。除了原先預設的對手便是Ferrari 328,到接近發表時水準已達348之外,後續的車型衍生更劍指Ferrari 360,就知道Honda那想與一眾歐陸超跑分庭抗禮的企圖心。所以開發的格局如此之高,那麼就該拿出相對應的拿手好戲,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輕量化」。

Honda在NSX上輕量化的努力不僅頗為顯著,還足以視為日後眾多車款學習的榜樣。除了導入擠壓成型法製成的鋁合金框架之外,更是全球第一款採用全鋁單體橫造技術的車型,只能說若不是Honda的這般嘗試,或許車體工藝中大量採用鋁合金的時序將可能後延;不僅如此,在懸吊方面Honda也為這款生來就定義要成為超跑的座駕導入鋁合金製品,對比同級車款採用鋼製零件,車頭降低了200kg、而車尾也略減了20kg。藉由此般針對輕量化的著墨,以一般的MT手排車型為例,在全長4,430mm、車寬1,810mm、軸距2,530mm下整備重量僅1,350kg,要知道當時視為箇中對手的Ferrari 348其1,500kg的車重其表現已頗具水準,但NSX卻能硬生地輕上一截,就知道此等造詣絕非三、四層樓高便能闡述的。

然而,若只有輕量化似乎還不足以讓這輛車成為神話級座駕,儘管受限於當年日本車廠間令人略感遺憾的「君子之爭」,使得NA系列NSX引擎輸出的同樣以MT手排版為例,最大馬力僅來到280ps(206kW)/7,300rpm、峰值扭力30kgm(295Nm)/5,400rpm,但採用這顆代號C30A的3.0升V6自然進氣汽油引擎的可靠性之高,連帶改裝潛力的表現也不容小覷。但平心而論光靠這要勝過對手Ferrari 348採用代號F119的V8動力仍有些微差距。也因此,Honda更大量植入不少先進的技術,包含如今已成標配的ABS防鎖死煞車系統,不過用在NSX已經是四獨立通道的版本,其他像是ETC電子油門技術,又或者鈦合金連桿,以及Honda的拿手好戲VTEC技術等,必須承認若不是這款車的開發是在日本泡沫經濟以前,晚個幾年NSX造車計畫就有可能胎死腹中。因此在這般天時、地利、人和,外加1984年Honda委託義大利汽車設計公司賓尼法利納(Pininfarina)於概念車時期設計的造型並日後計畫負責人上原繁先生的統籌,最終再由F1車神艾爾頓·冼拿(Ayrton Senna)於鈴鹿賽道試駕並經其建議精心調校下,Honda第一代NSX終於在日本泡沫經濟顯出裂痕的1990年9月推出,並在傲視群雄的同時展開長達15年的販售期。

以輕打快、以技制動

NSX有多經典並具備代表性?2015年東京車展開幕前一週,Honda的CEO還親自駕駛參與遊行藉此進行宣傳。
NSX有多經典並具備代表性?2015年東京車展開幕前一週,Honda的CEO還親自駕駛參與遊行藉此進行宣傳。

在全球車廠在面對那遠在太平洋另一端、可敬的對手Honda推出超跑NSX,這款以New Sportscar X命名而來的後中置引擎、後驅雙門超跑,在配備當年最流行的掀燈結構下,儘管設計風格和來自地中海的義大利烈馬略有近似之處,但那辨識度極高的VTEC聲浪和5.03秒的0-100km/h加速成績,以及絲滑帶勁的過彎表現,讓這款初試啼聲的座駕就此一鳴驚人。

而後在這15年間Honda對於NSX車型上的調整,除了《頭文字D》北条豪駕駛的NA1車型外,還有1992-1995年間推出的NSX-R版本,不僅再一次地進行輕量化工程外,還取消大量電子設備並試圖消弭過度轉向的問題;除此之外為了讓車迷們得以享受上空快感,原廠更進一步地推出NSX Targa,並從中提升舒適性,因此這款又稱為NSX-T的敞篷車型若說是最舒適的NSX相信並不為過。

👉 連假開車出遊去!各車廠春日健檢懶人包、回廠保養還有好康拿

2001年12月二次小改後的車型,在北美掛上Acura的標誌。
2001年12月二次小改後的車型,在北美掛上Acura的標誌。

此外,在1997年2月進行小改款後,不僅手排變速箱從原先的5速配置升級至6速,動力單元還導入代號C32B的引擎配置,排氣量略微上漲至3.2升,但最大馬力仍維持在同樣水準,不過扭力方面倒還些微看漲。值得一提的是,NSX NA車系其實從開發以來都有4速自排的選擇,但似乎手排版本較為出名,加上早期自排版本的馬力有所限縮,但這點在小改款採用C32B動力後就在輸出上手、自排同步,因此小改款後確實完整度更高;至於外觀上有著顯著改變則要來到2001年12月的二次小改,最明顯之處莫過於取消經典的掀燈設計改為固定式,照明上導入HID氙氣頭燈,並針對懸吊和後輪胎寬加以調整。加上其他諸如Type S車型、超極端S Zero版本,又或者二代Type R等,零零總總下最終第一代NSX生產台數共落在7,394輛,某方面來說比起不少限量超跑都還要來得稀少,而這也如實反應在中古車市場上。

日不落價的投資標的

據稱在台灣總代理導入的2輛NSX一開始都是落入演藝圈之手。
據稱在台灣總代理導入的2輛NSX一開始都是落入演藝圈之手。

入手一輛極具收藏價值,並可謂日本造車工藝里程碑的Honda第一代NSX其代價到底有多高?坦白說這輛上世紀的玩家級車款光要尋覓到二手車就可謂難上加難。據稱當年總代理南陽實業在1995年也就賣出個2輛,開價新台幣600萬,對比1990年剛上市時5速手排車型日本售價便來到800萬3千日圓、4速自排車型則為860萬3千日圓,確實還是稍貴了點。可如今二手的第一代NSX在日本的售價卻足足來到1600萬日圓不等,足足翻了1倍之多!

並且在台灣、北美等地,車況好的一代NSX其售價也大抵落在這個區間,也就是說就算是在台灣偶爾可見、由貿易商導入的NSX,大概也有近400萬台幣的價值。而在美國,這款車的中古車價也都還維持在6萬6千至10萬美元不等,換算也都還在200-300萬台幣之間,真有心領回台灣的價格則會再往上疊,唯少數諸如去年在eBay上端出的一輛綠色94年NSX才有僅58,500美元這種相當例外的售價,但破天荒的價格總是可遇不可求。只能說就投資理財的觀點來看,部分Honda車款的保值程度確實令人咋舌,一代NSX甚至不僅不掉價還根本在持續上揚中,真不愧是本田魂燃燒以來最集中火力的超跑之作!

更多詳細資訊

👉 最新上架汽車車款:https://autos.yahoo.com.tw/latest-cars

👉 最新上架機車車款:https://autos.yahoo.com.tw/latest-bikes

👉 更多熱門新車排行:https://autos.yahoo.com.tw/popular-cars/

👉 更多電動車與油電車:https://autos.yahoo.com.tw/car-topics/EV-and-Hybr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