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是過敏族群,吃完海鮮後卻產生蕁麻疹!秋蟹更要小心,恐是組織胺中毒了


【蔡經謙報導】對海鮮過敏是不少民眾都有的困擾,一旦產生過敏反應,不僅皮膚會開始出現蕁麻疹、紅疹,臉也有可能變紅、腫成大豬頭,嚴重時甚至會有過敏性休克的危險。不過,若發現自己明明對魚類沒有敏感,卻仍產生過敏反應,就要小心可能是組織胺中毒了!

魚過敏各國比例不一,台灣鰻魚在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中榜上有名

一碰到過敏原就好不舒服!大阪府濟生會中津醫院小兒科、過敏科醫師清益功浩指撰文指出,若有出現蕁麻疹、臉變紅、眼睛變紅、眼皮腫起來、喘鳴聲、異位性皮膚炎的濕疹變嚴重,甚至是過敏性休克等狀況,就有可能是魚過敏了。

雖然魚過敏在各國比例不一,在日本約占食物過敏的5%、瑞典則占兒童食物過敏的39%。而台灣雖無正式統計,但「鰻魚」也在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中榜上有名,位列第9。

組織胺中毒也會造成過敏反應!留意新鮮度較差的水產品

若民眾已知魚類、甲殼類等海鮮並非自己的過敏原,卻在食用後突然出現過敏症狀,就要懷疑可能是組織胺中毒了。

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曾受訪解釋,組織胺是一種天然化合物,當魚類保存不當,細菌就會將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常出現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食藥署的「108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資料顯示,在所有天然毒素中,以「組織胺」所引發的中毒比例為最高,因此不可不慎。

清益功浩指出,吃了較不新鮮的魚,約三小時後若出現蕁麻疹、臉部腫起、流汗、頭痛、噁心等類似過敏的症狀,即是組織胺所造成的假性過敏反應。這些過敏反應並非由身體製造的組織胺所引起,而是從外部攝入所造成的類似過敏症狀。

富含組織胺的魚類多為紅肉魚,如鯖魚、秋刀魚、鰹魚、沙丁魚、旗魚、鮪魚等。由於組織胺經過加熱也十分穩定,因此即使是調理過的熟食也相當危險,若吃到不新鮮的魚,即使對魚不會過敏的人也會起反應。

除了前述提及的症狀外,楊振昌醫師也於受訪時說明,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甚至有時候會出現臉麻等神經中毒症狀。

入秋啖蟹更要慎防中毒危機!下一頁看看買海鮮水產必要留意的3大重點


秋蟹正肥美,購買水產時留意3要素

若要預防水產造成的中毒現象,由於消費者無法單純從魚貨的外觀或氣味,判斷是否該產品會引起組織胺食品中毒,衛福部建議,購買魚貨時盡量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魚販購買,並注重保鮮。而烹飪時,解凍也不要超過2小時較佳。

楊振昌也建議,民眾在購買海鮮等水產後,應該要分包冰存。若是購買鮭魚、鮪魚等大型魚類,建議切片分開包裝,想吃再取用,避免細菌感染。

除了魚類外,入秋後秋蟹越發肥美,近日正有不少老饕想去漁港大啖秋蟹,或自行購回料理一番。然而購買螃蟹時最好多購買活蟹,又或購入後盡速食用。營養師林貝珊受訪提醒民眾,螃蟹死亡的時間越長,大量細菌繁殖就會分解螃蟹體內的組胺酸形成成組織胺。因此,活蟹死亡後1天內最好就要食用完畢。

若是民眾吃到不新鮮的魚類、甲殼類產生過敏反應也不必驚慌,楊振昌則受訪指出,一般來說組織胺中毒不太會有致命危機,通常打點滴、補充水分,並開立抗組織胺藥物進行治療即可。

參考資料:

  1. 魚アレルギーの症状・原因となる魚・検査・治療法

  2. 海鮮過敏埋危機 吃、嗅、觸都會引發

  3. 108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

  4. 認識組織胺中毒

  5. 吃螃蟹犯「4大禁忌」恐致食物中毒! 營養師警示:健康人一次也別超過一隻

  6. 即使加熱也難以去除!2NG行為讓吃魚過敏風險增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明明沒過敏,吃海鮮卻起疹子?這種假性過敏小心組織胺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