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粿行變身最潮咖啡廳 接班原因有洋蔥

林裕強(左)攜手兒子林凡凱(右)接班59年粿行,沿用古法做出新口味。
林裕強(左)攜手兒子林凡凱(右)接班59年粿行,沿用古法做出新口味。

在台北市場買蘿蔔糕,9成來自開業59年的林貞粿行,創辦人林貞起初推攤車賣粿,憑著爆量蘿蔔絲,成為許多餐廳老店和飯店的指定批貨商。第二代林裕強從小幫到害怕,本來拒絕接班,歷經父親心臟病,母親患罕見疾病漸凍症,他放棄悠閒的退休生活,重啟做粿人生,找來兒子林凡凱一起創新老店,推出奶油蘑菇蘿蔔糕等創意口味,將粿店打造成咖啡廳,讓吃粿變成一種時髦。

經過台北市迪化街巷弄內民宅一樓的「林貞粿行」,裝潢如新潮咖啡廳,坐在臨窗的木頭臥榻上,感受窗外綠意灑進明亮空間,開放式吧台飄來蘿蔔糕香氣,第三代林凡凱端上法式擺盤的精緻糕點,向客人介紹:「這是奶油蘑菇、麻油猴菇和XO雙鮮蘿蔔糕,建議先品嘗原味再蘸醬享用。」以為空間錯置的瞬間,年輕客人已等不及先餵手機。

另一桌年紀稍長的客人,見熟悉的第二代老闆林裕強現身,立刻寒暄問候,他代兒子林凡凱講解新店面概念:「凡凱想弄很時尚的店,想突破傳統,如果是我,一定會設計得跟粿有連結性,他完全跳tone,有客人說我們太文青了,一點都不像賣蘿蔔糕的。」

林貞粿行的芋粿巧吃得到紮實芋頭、蝦米和油蔥,充滿古早味。(阿嬤手作芋粿巧,200元/8片)
林貞粿行的芋粿巧吃得到紮實芋頭、蝦米和油蔥,充滿古早味。(阿嬤手作芋粿巧,200元/8片)

開業已59年的林貞粿行,專賣蘿蔔糕、芋粿巧、油蔥粿、年糕等粿類食品,過去主要賣市場攤販與餐廳,連招牌都沒有,客戶包含台北9成市場攤商、西門町知名蘿蔔糕老店,也幫五星級飯店代工,今年脫胎換骨成打卡潮店,多了零售的客人,林裕強面露引以為傲的笑容。

他指著店外大街解釋,新店位置其實是林貞粿行舊址,因6年前迪化街二段都更,製粿廠才搬遷到新莊,也因都更分到原址一樓店面,他決定在父親、第一代林貞白手起家的地方,重新開店,「以前這裡叫粿仔街,有20家粿店,現在只剩我們,我有危機意識,年輕人只在早餐店吃蘿蔔糕,但我們不想做低價市場。」林凡凱笑著補充:「我們地點真的偏僻到沒人會路過,推新口味,就是想吸引年輕消費者專程過來。」

林裕強從小在粿店長大,很能體會同業後代不接班的心情,「這行很辛苦,我爸媽為了賺錢,客人要什麼就做,半夜做米苔目,凌晨做蘿蔔糕,以前一家人睡在工廠上面用木板隔出來的半樓,沒有冷氣,半夜蒸汽往上,都熱到睡不著。」他的童年回憶充滿溽熱難眠的黏膩,原本不想接手,到電子公司上班,後來為何轉念,是為了親人。

其實林裕強的父親林貞原本是彰化的養鴨人家,1959年遇八七水災破產,才北上謀生,到台北橋頭推推車幫人賣粿;彼時製粿老闆退休,林貞頂下該廠製作,為了生計,全年無休,他做的蘿蔔糕以真材實料著名,幾乎每口都吃得到蘿蔔絲。長子林裕強小學就得幫忙,「下課要趕快衝回家,有時候1天做100個蒸籠,我常累到靠著巷口牆壁就睡著了,我爸媽的第一餐是下午3點才吃,清明節、中元都幫到怕。」

林貞粿行最熱銷的蘿蔔糕真材實料,每口幾乎都吃得到蘿蔔絲。(經典台式蘿蔔糕,180元/8片)
林貞粿行最熱銷的蘿蔔糕真材實料,每口幾乎都吃得到蘿蔔絲。(經典台式蘿蔔糕,180元/8片)

偶爾休息一天,林裕強以為有機會家庭旅遊,「我爸媽居然帶我們到農田摘葉子,回來還要洗和剪,用來黏在紅龜粿下面,所以以前最討厭紅龜粿。」他畢業後在電子公司一待20年,40多歲退休念EMBA時,才決心進粿行協助父母,「我爸有心臟病裝支架,媽媽後來得了怪病,如果我沒幫忙,這店終究要收起來。」

林裕強的母親從手腳無力到最後只能躺在床上,四處求醫後才確定是罕見的漸凍症,離世前10年,林裕強一直不敢出遠門,守著粿店和母親,「壓力很大,她只要不舒服就會找我,我要判斷原因,要不要送醫,有一次陪她在急診病房住了半個月。」他心疼父母辛勞一輩子,不曾享受生活,正好舊廠面臨都更,他站在關廠或改變的岔路口,「其實很不捨,他們打拚了幾十年,我回去之後也慢慢有媒體報導,有了知名度,這樣丟掉有點可惜。」

後來林裕強如何創新老品牌,攜手兒子林凡凱一起打造最時髦粿店,詳細報導可點入:【台灣老店】為照顧漸凍人母親 他偕子將蘿蔔糕老店變身最潮粿店 林貞粿行專訪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台灣老店】為照顧漸凍人母親 他偕子將蘿蔔糕老店變身最潮粿店 林貞粿行專訪
【最跳tone粿店番外篇】他國中開始投資股票 接手老店讓營收成長3成 林貞粿行專訪
【台灣老店】堅持手作70年 神桌上的供品翻身最夯零嘴 福隆製菓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