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臺灣古法手工製麻油 北港姚老師傅相傳60餘年

記者張文賢/雲林報導

麻油在台灣傳統食品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冬令的進補、麻油雞麵線以及媽媽坐月子,麻油都是當中不可少的調料之一,不調合其它食用油所製做出來的純麻油,更是主婦的首選。

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外小巷內,81歲姚青海老師傅,16歲來到北港鎮,進入李登宏先生開設的協發油廠,開始製作傳統手工麻油,堅持古法至今60餘年,因為北港地區土質含沙量高,適合種植芝麻、花生這類旱作,北港製油業也因此得天獨厚,從民國四十年代上百家製油廠相傳至今,姚老師傅手工製做的麻油,與北港發展歷史共同演進,姚青海製做麻油的身影,在北港朝天宮對街小巷內,遠遠的就聞到麻油香氣瀰漫空氣中,假日時觀光客聞香而來,參觀製做麻油的過程,成為地方重要景點之一,並沒有被大時代所湮沒甚至淘汰。

▼姚老師傅製作手工麻油60餘年,81歲身體依然硬朗。(圖/記者張文賢 攝)

姚青海表示,他的麻油是以冷搾法所製作出來的,而冷搾法最能榨出芝麻原味,但是比較費時,從蒸煮芝麻、製作芝麻塊、壓榨、再壓榨、沉澱這些手續,就要用掉六小時以上時間。而稻草梗以及宣紙鋪在芝麻塊底層後,看著姚青海沿著鐵圈邊緣,有節奏的踩踏,一塊塊芝麻塊就成型了,這個製程是最費體力的工法,姚青海堅持手工製作,不以機械取代,只為製作出最原味的純麻油。姚青海進一步表示,現在有很多人向他學習手工製做麻油,後繼有望,傳統台灣味得以繼續延續。

▼姚老師傅說:油車放滿15個芝麻塊就可以壓製了。(圖/記者張文賢 攝)

根據姚清海60年製做麻油的經驗,壓製前在大鍋上炒熱芝麻,是影響麻油品質決定性的過程,芝麻炒過之後的軟度、濕度,會直接影響麻油的口味,北港地區種植的芝麻品質好,所以要靠師傅手工經驗累積,才能製作出好油,也希望大家多食用純天然植物油。而根據美國農業部營養資料庫資訊顯示,麻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含量高達70%,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以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能減低冠心病之風險,更具有抗氧化劑的特質,能保護動脈抵抗氧化造成的傷害,是現代人優質的副食品選擇。

▼不調合其它食用油所製做出來的純麻油,更是主婦的首選。(圖/記者張文賢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