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的大稻埕故事 迪化街老茶房展出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出身大稻埕的台灣前輩攝影家張才,自一九四○至五○年代,為大稻埕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常民影像。從霞海城隍廟遶境時「迎熱鬧」的隊伍、布市的買賣,到歌仔戲般的後台人生,這批約四十幅老照片,現正於迪化街的「大稻埕故事工坊」展出。 位於迪化街一段四十四號的「大稻埕故事工坊」,為建於一九二四年的磚造葺瓦三層店鋪,曾作為茶行,歷經六年修復,目前委託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經營,規劃成展覽、工作坊等空間。開幕規劃「老台灣系列特展 -大稻埕常民記憶」展覽,三樓展出張才攝影作品,一樓展出以城隍信仰為中心的相關神像藝品。 張才一九一六年出生於大稻埕,曾赴日學習攝影,回台後提倡寫實攝影,並在大稻埕成立「影心寫場」投入攝影工作,他拍攝的主題包括各地民俗、常民生活、白鷺鷥與原住民等。 張才的二女兒張姈姈回憶,幼時爸爸常帶著五個子女一同外出拍照,足跡遍及三峽、淡水等等,拍攝這系列大稻埕廟會時,她就身在現場,「有時候他還會借我們看一下觀景窗」。她表示,爸爸對大稻埕感情很深,「對照片裡的人特別有一份同理心。」 擔任策展的攝影家張照堂也認為,張才拍的人物「味道十足,很有凝聚力」,尤其深入戲班後台拍攝演員為孩子換尿布等畫面,可見是花很多時間與人溝通。 這項展覽也是為即將開始的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今年國曆六月十四日)霞海城隍廟遶境活動暖身。與「大稻埕故事工坊」距離幾步的三級古蹟霞海城隍廟,和慈聖宮、法主公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宇,長年來作為凝聚大稻埕人民信仰的中心,每年的廟會活動更是在地民眾共襄盛舉的大事。 廟中主奉的霞海城隍爺,清末由一批福建泉州同安信眾奉載來台,原落腳艋舺,後遷至大稻埕,目前因廟內容納六百多尊神像,成為台灣神像密度最高的廟。 過去大稻埕經濟發達,霞海城隍廟的迎神賽會成了商人招待客戶的節慶活動,火車還得為此加開班車,熱鬧非凡。其中重頭戲城隍爺的暗訪與遶境,更盛況空前,還有「五月十三人看人」的俗諺流傳。 今年的台北霞海城隍文化季自六月二日開跑,包括放軍安五營、暗訪、遶境、祝壽等系列活動,並邀兩岸歌劇團、各地陣頭大匯演,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