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型態改變- 傳統市場的生存危機

記者陳銀全/專題報導
傳統市場長期面臨量販店及大賣場等的不同型態的銷售,生意逐漸走下坡,生存面臨威脅,面對新興的市場經營模式,傳統攤商如不能從軟硬體方面雙管齊下改善,要「殺出重圍」恐怕困難重重。
對於如何讓傳統市場繼續生存下去,市府市場處表示,受到大賣場等的「夾攻」,傳統市場的榮景,的確不如以往,有的市場,還出現停業的情況,為讓傳統市場能夠延續,經濟部和市府,也加以輔導,避免市場歇業情況惡化。
硬體部分,針對公有市場,進行改善,藉由改善民眾購物環境,吸引民眾上門,同時要求攤商注意環境衛生等,如去年登革熱疫情,有些民眾為免感染登革熱,對傳統市場也造成不小衝擊,因此要如何重視衛生,也是一大課題。
軟體部分,市場處和經濟部,除了進行攤販教育訓練,以及經營理念輔導外,經濟部還推出如「樂活市集」、「名攤評鑑認證」等,甚至積極推動「星等數」認為,藉由等級認證,讓攤販有更高的認同。
市場處更說,未來鼓勵攤販下一代,能繼續投入傳統市場,藉由父執輩的技術傳承,同時引進新的經營理念,希望讓傳統市場繼續生存下去。
對於傳統市場的經營,有攤商認為,受到大賣場等衝擊,加上少子化,社會上有不少小家庭,加上父母以雙薪家庭居多,因為工作關係,有的乾脆買便當用餐,甚至到大賣場購買,因此傳統市場攤商,若不能靠批發,很難維持下去。
但也有攤商認為,如果攤販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不一定要靠批發生意才能生存,因為傳統市場所販售的品質,更是一大特色。
當然,政府在硬體規畫上,若有明顯的畫分,讓消費者一目了然,不會雜亂無章,更能減少消費者找攤商的時間。且環境上,傳統市場環境,難免無法和大販賣相比,但基本環境維護,販售物品擺放整齊等,更應該是攤商們共同維持。
更有攤商們認為,有些傳統市場,和附近的廟宇或其他生活等文化密不可分,如果政府能結合地方,以推動地方文化行銷,也不失為一個吸引消費者上門的方法,甚至年輕人接下攤位後,經營理念要如何和老一輩一起打拚,更需要事前溝通,才能避免因理念問題,造成困擾,雖然現今還有全聯等,加入生鮮販售行列,但相信只要傳統市場,還有生存空間。
傳統市場,早期是家庭主婦們購物及和鄰居閒話家常的場所之一,有的因長期購買,消費者和攤販間的關係,並不僅止於交易行為,甚至有如朋友般,且有的還能殺價,成為一種特殊的消費行為,雖然量販店及大賣場的出現,吸引年輕族群購買,但各有特色,如果傳統市場,能推陳出新,以市場特色吸引消費者上門,相信仍有生存空間,要如何「浴火重生」,更有賴政府和攤商的溝通和共識,吸引消費者上門,共創攤商賺錢,消費者可以買到便宜品質又好的物品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