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炕肉番外篇】「爌」肉「焢」肉都錯 彰化市吃應這樣寫

用一整塊滷豬肉搭配白米飯的台灣平民小吃,俗稱「爌」肉飯、「焢」肉飯,但永成炕肉飯老闆鄧永成堅持以「炕」肉飯正名,全台少見。

暮色漸深、華燈初上,彰化市永成「炕」肉飯的古風招牌也透出黃光,炕字旁還附上台語注音念法,特別惹人好奇。

老闆鄧永成說:「我的炕是正確的字,我拜託漢學老師翻字譜找出來的,自我開始擺攤就用這個字。全台灣要找到寫對字的店,我看很少。」太太鄧林蘇、大女兒鄧虹樺也在一旁附和:「別家店有很多版本,古字來講,應該是這個字才對,台語念『控』、國語念『抗』。」

彰化的炕肉獨尊腳庫肉,更以竹籤串起不同部位,與眾不同。
彰化的炕肉獨尊腳庫肉,更以竹籤串起不同部位,與眾不同。

教育部閩南語字典裡,「炕」指慢火久煮,比民間通俗用字「爌」「焢」更貼近「要滷很久」的烹肉方式。

喜歡研究食物與文化連結的美食作家魚夫,曾為文指出,爌代表光明,焢為火氣貌,「炕」在古字裡是「炙」的意思,肉在火上煮,「好寫、好記,也不走味。」他更進一步說明,早在1943年王瑞成發表於刊物《民俗台灣》的文章裡就使用「炕」字,炕肉其實是從封肉而來的,封肉隨著人民外移帶到台灣或南洋,星、馬一帶的Hong Bak就是封肉。

彰化市炕肉飯超過30家以上,有人只賣早市、有人只賣宵夜,永成炕肉飯則只賣下午4點至10點。
彰化市炕肉飯超過30家以上,有人只賣早市、有人只賣宵夜,永成炕肉飯則只賣下午4點至10點。

陳淑華也在《彰化小食記》書中指出,封肉是彰化早期食堂、酒樓常見的一道辦桌菜。演變至今,彰化市24小時,都有店家接力端出一碗碗香噴噴的炕肉飯,難怪美食家舒國治曾稱它為彰化的「市吃」,「人人在吃,隨時在吃,隨處可吃。」


更多鏡週刊報導
【百年炕肉番外篇】香噴噴就靠「這一味」 祖傳祕方大公開

【百年炕肉番外篇】頭家娘7年5胎生到哭 苦撐病體賣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