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不容易找到血管打針或抽血 點滴治療你該知道的專業文

很多人怕抽血或打點滴的時候護士小姐找不到血管,如果你是這些情況,恐怕你的血管不是很好找…

最新一期《好心肝》雜誌,「急性腸胃炎,要打點滴嗎?」文章中的Q&A區有一題問到:打點滴時,哪些情況下醫護人員會比較難找到血管放置留置針?答案是:身材肥胖的病人由於皮下脂肪肥厚,比較難找到血管;缺水或休克的病人,血管較扁,要放入軟管會有難度。此外,若是本來就因病常打針的人,長期下來血管變硬、變脆弱,打點滴的失敗率會比較高。

到底什麼情況下需要打點滴?而打點滴是否真能讓疾病比較快恢復?
到底什麼情況下需要打點滴?而打點滴是否真能讓疾病比較快恢復?

這篇諮詢好心肝門診中心主治醫師林倩宇的文中指出,也有針對民眾上吐下瀉、急性腸胃炎、或是發燒就醫,有時會希望打點滴「吊大筒」的情況解說。到底什麼情況下需要打點滴?而打點滴是否真能讓疾病比較快恢復?

打點滴在醫學上的名稱是「經由靜脈注射輸液」,也就是將水分、營養或某些藥物,從靜脈注入人體內。藥物或營養透過這種方式進入人體,比口服來得快,所以會給人一種「打點滴病比較快好」的印象。但是並非所有情況都可以打點滴,而且打點滴也有風險,並非「百利無一害」。

點滴的成分主要是水、葡萄糖及電解質,另外可能有特殊的微量元素。也有藥物是做成點滴形式,醫師會視病人病況,給予最合適的處方。

急性腸胃炎往往造成嘔吐及腹瀉,一般而言,患者如果嘔吐情況不嚴重,還能喝水或清淡飲食,不見得要打點滴,因為靠自己進食補充水分及營養還是最好,如果太依賴靜脈注射攝取養分,久了會造成腸道黏膜萎縮,抵抗力及分泌功能下降,因此,只要能自行進食,都比注射點滴來得好。

急性腸胃炎何時需要打點滴?

從臨床案例統計,因為急性腸胃炎就醫的人,其實極少需要打點滴。幾個需要打點滴的情況如下:

一、若是上吐下瀉情況嚴重,且一吃東西就吐,可以考慮打點滴補充水分及營養。

二、已經有脫水現象的人,以成人來說,出現口渴、心跳變快、血壓降低、小便量減少等,就可能是脫水。若是嬰幼兒出現一直哭卻沒有眼淚、尿布連續3小時都沒有濕、眼球凹陷、皮膚乾燥及躁動不安等症狀,顯示小孩可能嚴重缺水,此時也需要打點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三、嬰幼兒、年長者、免疫不全者以及因噁心嘔吐等身體各種狀況無法經口進行足夠的水分、營養補充的病人。

不過,打點滴前要先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若有,打點滴的量和速度就要調整,避免一下子注入過多水分,腎臟來不及排出過多水分,對心臟造成負擔。

至於什麼時候要補充電解質?要先抽血檢查看電解質有無缺乏,若有缺乏再予以補充。嚴重拉肚子的人可能會面臨低血鉀等問題,病人會變得手腳無力,全身虛弱使不上力氣。此時在點滴裡加入鉀離子就能使病人恢復活力。

注射點滴也有風險

一般民眾常有打點滴病情好得快的迷思,有些感冒發燒的病人很主動希望能打點滴,因為過去經驗讓他們感覺打了點滴會比較舒服。為什麼打點滴會讓人感覺較快減緩不適?一方面是發燒時體內水分蒸散速度較快,點滴給予快速而有效的水分補充;一方面是打點滴時,一定是躺在病床上或坐椅子休息,所以其實打點滴的舒適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強制休息,但我們卻歸功給點滴了。

其實打點滴不是沒有風險,包括靜脈留置軟針(或稱靜脈留置軟管)可能造成注射部位疼痛或皮下組織損傷,嚴重者有可能靜脈發炎、感染。心臟或腎臟不好的人打點滴也可能造成負荷,因此能不打點滴,自行喝水進食是最好的,不需要承受上述風險。

早期有些醫療院所甚至會在點滴內直接加退燒藥,如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等,但因為藥物會有過敏性休克、腸胃出血、腎臟損傷等風險,所以現在已經很少這麼做了。

肝病知識百科相關影片請上肝基會YouTube頻道並請訂閱可立即收到最新影片。
請加我們的LINE帳號為好友,請按此連結「

加入肝基會LINE好友,
加入肝基會LINE好友,

」 ,點進後請記得加我們為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