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劑標靶+化療 治晚期肺腺癌新突破

中國時報【林宜慧╱台北報導】 過去非基因變異因標靶藥物無法發揮作用,化學治療成為重要治療選擇,但治療過程中,肺癌患者可能短期內就出現惡化,即所謂「化療瓶頸」。針對晚期肺腺癌,衛生福利部2010年核准使用針劑標靶搭配化療,可望提高第一線治療效果,增加肺腺癌病患及家屬信心及進入後續維持治療機會,對於基因沒有變異的肺腺癌患者,是一大福音。 晚期肺腺癌中沒有發現特殊致癌基因變異,就會成為標靶孤兒?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科暨肺癌專科醫師蕭世欣表示,口服標靶藥物是針對基因有特定變異的肺腺癌病人量身訂做的治療,治療反應率可達70%以上。 臨床研究試驗顯示,沒有特定變異致癌基因的肺腺癌病人,一開始比較不適用口服標靶這種「對症下藥」的方式,在美國或其他先進國家,這類病患大多會採取標準化學藥物治療,有約30%∼35%的病人可透過此治療縮小腫瘤。 近年來大型臨床研究證實,肺腺癌病人若沒有特定基因變異,在進行第一線化療時,合併使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的針劑標靶,治療的反應率可提高到達50%左右,這表示併用針劑標靶有更高的機會讓腫瘤變小,進而改善疾病症狀,病人生活品質也因此變好。 蕭世欣認為,80%的肺腺癌病人被診斷時就有臨床症狀,對於有症狀、又無法開刀的病人,與腫瘤打成平手是不夠的,積極緩和及改善擾人的症狀,例如咳嗽、呼吸困難等,常常才是家屬與病人最先期待的效果。 針對此類病患,臨床醫師通常會追求較佳的治療反應率。除了增加治療的反應率,臨床研究也證實針劑標靶可有效延緩疾病的惡化時間,並降低30%左右的死亡風險,因此,沒有特定基因變異不代表就沒有標靶藥物可以用,標準化療搭配針劑標靶,讓醫師多了一種武器、病人多了一些機會。 使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如同所有藥物,都必須經過專科醫師審慎評估,以期能提高反應率並減少可能副作用,蕭世欣提醒。部分病人使用針劑標靶可能會有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常見的像血壓升高、流鼻血等出血症狀,但病人只要好好配合醫師評估與治療計畫,副作用大都可獲得很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