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ing半甲子之味 和漢料理 美觀園

Dining半甲子之味 和漢料理 美觀園

30年來台灣街頭巷尾滿溢什麼樣的美食?市井中多少食堂,經半甲子尚能堅持原味,若那滋味依然,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快進去吧,美味從來不該是不合時宜的。

30年來台灣街頭巷尾滿溢什麼樣的美食?市井中多少食堂,經半甲子尚能堅持原味,不卑不亢地迎戰了股市破萬、政黨輪替、兩岸直航,若那滋味依然,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快進去吧,美味從來不該是不合時宜的。

每個城市人心目中,都有一家食堂。不需要掂掂荷包、不需要邀朋喚友,簡簡單單走進去、輕輕鬆鬆坐下來,就有熟悉的老味道與回憶連結。位於西門町的美觀園,就是許多老台北人心目中的食堂;彷彿回家一樣的,拉開珠簾、點了快餐,每個服務與餐食都像節拍器一樣準確。長大以後,食物是最好的安慰劑,不需要驚喜,只需要和從前一樣的安心。

美觀園的故事得從日據時代開始講起。民國23年,來自彰化員林的張良鐵隻身到台北討生活,在艋舺柳屋日本料理學藝;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張良鐵被派到廣東、香港等地當軍伕,再回到台灣,柳屋主人已經回日本了。

張良鐵為了精進廚藝,又到日本找他學習5年,才回台灣在現在重慶南路一帶的樂天地開了「美觀食堂」,又在民國35年將餐廳搬到西門町圓環,更名「美觀園」。

「現在80歲的老客人會跟我說,他們還記得以前在鐵路旁邊的攤子吃飯的感覺,火車一經過,整個桌子、盤子都會震動。」說話的是張良鐵的長孫張力仁。「後來阿公才買下現在這個店面,峨眉街36號。」

張良鐵的兩個兒子後來分家了,張力仁和爸爸張都宮回到舊址開店,叔叔則留在後來搬遷的峨眉街47號繼續營業。

現在美食談「fusion」(融合菜系),美觀園可說是老前輩,60年前就將日本料理和台菜融於一爐了。走進美觀園,你可以吃到生魚片和生魚飯,但切法卻比日本料理厚多了,生魚飯上面還多加一塊不捏醋飯的生魚片,這是美觀園的傳統,多一份心意招待客人。

「傳統日本料理其實消磨多、做工多,才能排盤工整。」張力仁說:「美觀園則是希望物盡其用,食物只要新鮮,不用太多加工就可以很美味,這樣也能降低價格,讓更多客人可以走進來。」

所以美觀園也賣蛋包飯,蛋皮卻用台菜的方式熱鍋熱油,煎出了蛋的焦香,而不是日式未熟滑嫩蛋皮的傳統。蛋皮裹著的炒飯,依然是可果美番茄醬的老味道,酸味比甜味高,剛好適合搭配略帶彈牙口感的蛋皮,這蛋包飯也是美觀園一賣一甲子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