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拂過浪花綿2

中國時報【馬驥伸】 這一段廣播劇活動大致在民國三十七、八年間,這兩年是台灣光復後變化最大的階段,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純到複雜,從赤貧匱乏到艱困克難。 就我個人生活周遭所及,應聘台廣特約人員每月可領固定津貼最高紀錄是一百六十萬元,新台幣改制,變成四十元。一年後,我師院畢業到台南師範任教月薪新台幣二百元。舊台幣的瘋狂貶值,可想見市場與大眾生活的動盪和混亂。 台廣給我唯一特殊待遇,是吉普車接送,那時台北市街頭難得看到幾部轎車,大一時,師院院長李季谷的官車是人力車,大二時,師院校內文化走廊一幅漫畫,諷刺台大一位院長在公配的三輪車背後,漆書台大文學院長姓名,標題是 「風頭出盡三輪尾」。所以起初幾次吉普車在我家門口鳴喇叭,惹得四周鄰舍伸頭探看。那部吉普車是台廣接送換班同仁的通勤車,台廣員工宿舍離我家不遠,順帶接我送我。那一兩年,我每周兩到三次搭這部吉普穿越仁愛路台廣員工宿舍,一排排獨棟日式矮屋,附近一片水田,絕難想像今日發展成豪宅象徵的「帝寶華廈」。 台灣光復頭兩年,大陸國共內戰,無力也無心顧及台灣,戰時的殘毀、戰後的凋敝,加上中國大陸本身的混亂,台灣一直陷在艱困匱乏窘境。民生貧苦、藝文活動更是慘淡,台北兩、三家電影院放映陳年老片,能懂國語和中文字幕的又少,一天兩三場,觀眾很少過百。歌仔戲沒有經常的檔期,永樂戲院的平劇在三十七年底才開始。收音機則因日僑遺留下不少,廣播收聽免費,一時成了最普遍的大眾娛樂通道,包括音樂、歌仔戲、宋非我的閩南語話劇等等。 國語廣播劇和廣播小說開播初期,受語言障礙,聽眾不多,我們這些演員在播音室聲嘶力竭地大喊大叫、狂哭狂笑,在當時的社會上近乎默默無聞。只有一張半版面的報紙,每天刊出台廣節目時間表上,有一行當日的廣播劇或小說廣播劇劇目。我不知道國語廣播劇開播或台聲廣播劇團成立有沒有新聞見報,但似乎我們這一群組最先見報的卻是我們的配音大師張白帆,他是以陳素卿淡水殉情案男主角大大揚名。 另一位周瑾予,是在赴美十多年後,因丈夫涉及國際間諜案連帶見報。王玫則因寬容婚姻第三者劉立立,數十年來偶或被媒體報導。李行在電影界自己縱橫導演天下。靳佩芬退出廣播圈後,以羅蘭筆名享譽文壇。翁炳榮中廣總公司遷台併納台廣後,調任中廣駐日代表,十多年後回台,出任中視節目部經理,但他經常是以翁倩玉之父現於新聞。林楓是世家中醫,台北高級中學廢校後,他掛牌開業,經常在自己的執業廣告上出現報端。林慧英畢業後任教北一女,今日七十歲以上的綠衣校友有可能被她教過,但她們一定想像不到這位嬌小纖秀的林老師,曾在廣播劇中演過叱吒萬軍之中的梁紅玉。 中國廣播公司接收台灣廣播電台,這一段國語廣播劇播出紀錄逐漸淡化,在廣播史上似乎未見提及。但我們這一群披荊開路的先頭部隊嘶吼起的微風,至少拂出國語廣播劇的浪花,大時代洪濤中誰理會到浪花一現,對我們當事人卻是記憶綿深。 我於民國三十九年師院畢業任教台南師範,離開台北也退出廣播圈。不久國民政府遷台,大量國語聽眾湧入,廣播聲勢大增。我以前從沒有機會在收音機上聽過自己編導和演播的廣播劇,此時倒變成熱心的聽眾。(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