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遊牧民族起源:讓地母的血流淌四方

關於遊牧民族的起源,在蒙古衛拉特部族神話中,流傳著一段故事: 一個蒙古孩子問他的母親:我們為什麼總是遷徙,就不能停止遊牧嗎?母親告訴它,如果在一個地方定居,那麼額圖根(薩滿教地母神)會很疼的,蒙古人的遊牧和遷徙,就像血液在地母神身上流淌,使她渾身舒暢。 在蒙古人認知的世界中,「上有九十九尊騰格里天神,下有七十七階地母,為首者是長生天」,其中地母的形象與人相似,五臟俱全,當地母輕輕地呼吸吐納,草原上就會吹起陣陣春風,而人在其中的遷徙流動,就像地母神的血液流淌四方。

【呼和浩特】遊牧民族起源:讓地母的血流淌四方
【呼和浩特】遊牧民族起源:讓地母的血流淌四方

敬天愛物的世界觀受到薩滿教萬物有靈信仰的影響,蒙古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和同時代的農業民族「人定勝天」的觀念截然不同,他們相信宇宙萬物,共存在不可分割的「遨日其朗」宇宙當中,必須彼此依賴,才能維護宇宙的平衡。
草原上傳唱不衰的一首民歌,表達了遊牧民族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價值:「牧人愛宇宙,宇宙賜給我們幸福,牧人保護宇宙,蒼天交給我們的任務」,這種歸順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與當代西方提出的環境保護與永續利用十分相近。
撇開神話傳說民歌不談,從科學角度詮釋,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其實是人類對草原環境的適應結果,在遠古時代,人類初始的經濟型態是採集與狩獵,因為族群規模不大,適度的移動就足以滿足食物需求,但是當族群人口逐步增長,生存環境改變時,食物漸漸不敷所需,古老的先民們不得不採取更大強度的勞動,或者農耕、或者畜牧,以確保食物來源終年不竭,而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歧自此開始。

【呼和浩特】遊牧民族起源:讓地母的血流淌四方
【呼和浩特】遊牧民族起源:讓地母的血流淌四方

游牧與農耕文化的分水嶺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決定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關鍵分歧點,並非隨機巧合,也不是民族差異,而是緣於先天自然環境的條件。
居住於中國南方的民族,因為氣候良好、土壤肥沃,很自然地選擇以農業為生,定居了下來,從黃河長江腹地發展出所謂的中原文明;而身處北方的民族,面對著雨水不多、地利不豐的草原與沙漠,只能發展機動性的遊牧文明,藉著不斷遷徙,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資源。
以科學數據來看,農耕地需具備5%以上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台灣因為雨水豐沛,腐植質多,一般可耕地都超過這個數值;但內蒙草原的平均含量只有2%,連東部最肥沃的呼倫貝爾草原也不過在4%左右,均低於農耕地標準。
儘管數據已經清楚顯示,草原的土地復原力不足以承受農耕和定居開發,以農業民族為主的漢人仍堅信人定勝天,1958年,由中國政府主導的開發計畫,大刀闊斧地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建立25個國營農場。
沒想到,開發的結果是急速的沙漠化,短短的二十年間,原本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茂密草原,退化成空盪盪的死寂沙地,最終因為搜集不到牲畜所需的糧草,計畫宣告廢止,這項定居計畫的失敗,也讓主流的農業文化開始反思,或許,遊牧文化才是草原永續利用的最佳方式。

【呼和浩特】遊牧民族起源:讓地母的血流淌四方
【呼和浩特】遊牧民族起源:讓地母的血流淌四方

《旅讀中國》2014年4月號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4月號【最後的馬背天堂-呼和浩特】
★誠品 金石堂 博客來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