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樑推電桿下地 變電箱設置難克服

電線桿下地後變電箱無法跟著下地,變電箱設置地點是電桿下地工程最難克服的問題。(張志康攝)
電線桿下地後變電箱無法跟著下地,變電箱設置地點是電桿下地工程最難克服的問題。(張志康攝)

基隆市電線桿下地比例僅46%,比起台北市85.8%、新北市66.5%明顯差了一大截,基隆市長謝國樑盼能與台電積極配合推動「電桿下地」,若有需要也願意編列地方配合款,不過,台電表示,電桿地下化涉及龐大預算、用地,更難克服的是沒有人肯讓變電箱擺在家門口。

電線桿林立不只影響都市景觀、天際線,還有不少電桿擋道,很多人覺得電桿下地就是把輸配電線移到地下去,最多就是蓋一個「共同管道」,把其他公用事業管路,統統塞到共同管道裡就好了。

不過,台電基隆區營業處電務副處長陳鈞泰深嘆一口氣說:「愈早開發的城市,就愈難做電桿下地工程。」這涉及了預算、用地及最難克服的民眾觀感問題。

陳鈞泰指出,雖然國內已有《共同管道法》,明定應優先施作共同管道,但實務上,每公里造價要1億元以上,不管對於直轄市政府或中央政府來說都是龐大的金額,更遑論是財政劃分更形弱勢的縣市政府。

他表示,即便不施作共同管道,電桿下地每公里的平均成本也要2500萬元以上,依目前電桿下地工程的施工成本,台電與地方政府通常採取各出一半。基隆市政府官員私下表示:「基隆市年度總預算才200億元出頭,哪有錢做?」

至於電桿下地用地,陳鈞泰說,電纜多半是利用既成道路鋪設,在地方政府配合下問題不大,真正問題出在原本附掛在電桿上的變電箱。

陳鈞泰強調,變電箱不能埋設,因此只能設在一般道路上,但有些老舊市區,根本沒有人行道可以設置,且就算有地方安裝,還得面臨民眾觀感問題。

基市府官員說,以最近推動孝一路電桿下地工程來說,就遭到附近民眾及店家強烈反對,不滿變電箱為什麼要放住家或店面門口?對此只能仰賴市議員協助與民眾溝通,將變電箱放置在較不影響民眾的地方。

此外,陳鈞泰還提到下地工程困難,他指出,目前國內各公用事業都有管路下地,但地下管線套繪多半只有「大概」,而不是精確位置,一個不小心就會發生誤挖管線的情況。